做管理需要開會,做官的也都喜歡開會,這在中國是連幼稚園的三歲幼童都知道的事實,不信你看新聞聯播節目里邊60、70%以上新聞報道的都是會議新聞。好多做官的要是一天不開會可能就會渾身不自在、就不知自己該干什么、自己又還能干什么?一家機構一天不開會可能就被視為不正常。在中國,會議經濟對一路虛高的“雞的屁”之貢獻可謂是功不可沒啊。
可是,要是一家以贏利為主的企業也天天會議不斷、甚至是一天幾個會議時,那就是絕對絕對的不正常了。
那天跟助理一起去一家企業進行現場診斷,發現很多現場的主管經理們一天到晚都抱著筆記本來去匆匆,一問,原來都是去開會,一天下來,居然找不到幾個主管了解情況。調查之下才發現??這個不到500人的企業居然有三個大小不等的會議室。往往是這個會議還沒開好,哪個會議就在等待了。干部們的大多時間都在會議中度過。我就感到十分奇怪,一個小小的企業,哪來的這么多會議啊,放著現場如此多的生產問題、質量問題、工藝問題、怠工問題都不去解決,居然在大好時光都跑去開會?
在接下來的調查中我們就發現:該企業之所以會議多,主要就在于沒有建立基本的企業規則,干部們根本就不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于連基本的思考問題能力都沒有。一個簡單的現場工藝問題報告上來了,上司沒辦法解決,于是就說,召集幾個部門討論一下吧。但是,討論來討論去,想法出了很多,但是領導又不敢拍板,于是一切又回到原點;一起質量事故發生了,由于沒有建立基本的控制和追溯流程,于是就召集幾個部門主管相互扯皮,但是推來推去誰都沒有責任,于是,就把發現問題的QC找來臭罵一頓,最后不了了之。
在這種混亂的思維指導下,企業中的小問題變成了大問題,個人問題、班組問題也都上升為公司問題,最后都只有通過大量的會議來求得解決,因為會議是群體決策,就是錯了,大家也都不用擔責的,法不責眾啊!但是,這種會議往往又解決不了問題,或者是治標不治本,于是問題越來越多,然后老板就不滿意了,于是晚上回來后就繼續組織“開會學習”。“白天開會扯皮、晚上開會學習”、“白天是部門之間自我折騰、晚上是老板統一折騰”,干部們的這句口頭禪就成了企業的真實寫照。
其實,解決問題的依據是公司的制度、規則和標準,在一個制造型企業里,管理系統的基礎組織規則和生產系統的“三標一規”必不可少,否則,管理之混亂就可想而知了。建立了這種基礎的規則和標準后,管理者遇到管理問題首先是依據基礎的規則來處理,遇到生產工藝問題也必須是參照照這些既定的標準來解決,會議和領導都是解決“例外問題”的。要是企業里大大小小的所有問題都成“例外”、都必須依靠上報或者通過會議來解決的話,這家企業就必須徹底進行變革了。
會議本來不是組織混亂的根源,但是,當這種無效會議、弱智會議逐漸演變成一種企業文化時,它就成為了企業混亂的根源。管理狀態良好的企業里,所有會議必定是簡潔的、高效的、受控的,能夠站著解決的問題絕不允許坐下來解決、能夠獨自解決的問題絕不允許依賴他人。只有在制度完整、流程規范、標準清晰、人人思考、人人負責的企業里,組織智商才會逐步提高,企業發展才有可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