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內部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的消息引發關注。為什么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下一步著力點在哪里?圍繞上述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了專家學者進行解讀分析。
一問:為什么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
“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釋放了重要信號。”北京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政和民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理事長李志起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表示,一段時間以來,中央及各部門出臺了眾多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政策,但民營企業家最擔心的是政策能不能落實、落地,打通“最后一公里”難題。設立專門部門,就是為了傾聽民營企業的呼聲,關注民營企業的獲得感,加強各項政策的執行效果,重搭建與民營企業的常態化溝通機制。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馬彬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可從三個層面來理解:一是表明黨中央、國務院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二是為政策的落地提供了組織保障;三是有助于促進經濟發展平衡,是促進國民經濟長期向好的制度保障。
二問: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與工商聯不同,民營經濟發展局的定位是政策賦能,其核心的組織機制是通過有效推動跨部門協同、形成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合力、提升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浙江工商大學浙商研究院執行院長吳波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民營經濟發展局應在三個方面重點發力。第一,搭建政企常態化溝通的跨部門平臺。第二,推出支持民營經濟壯大發展的整合性政策方案。第三,監督相關政策的有效落地,保障民營企業競爭力持續提升。
李志起表示,從公開宣布民營經濟發展局的主要職責看來,要加強調研分析,及時跟蹤了解和研判民營經濟發展狀況;要做好政策統籌,解決過去涉企政策中存在的碎片化、“合成謬誤”的問題,統籌協調、組織擬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擬直接提振營企業發展信心和投資預期;要發揮好搭平臺的作用,建立與民營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要助力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包括協調解決民營經濟發展重大問題,協調支持民營經濟提升國際競爭力。
馬彬認為,民營經濟發展局應在三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一是摸清民營企業的經濟運行狀況,加強民營經濟統計監測評估,完善民營經濟統計監測體系。二是統籌監督政策執行和落實情況,政策的執行、考核、監督、評價的責任需要落實到位,制訂詳細的考核和獎罰標準,保證政策的落地。三是將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作為制度固定下來。
三問:下一步著力點在哪里
馬彬表示,民營經濟發展局下一步重在解決三個方面的實質性問題。一是切實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二是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出臺實施有針對性的激勵民間投資政策,進一步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三是建立健全與民營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鼓勵企業敢闖、敢投、敢擔風險,積極創造市場。
在李志起看來,民營經濟發展局的定位關鍵在于促進“發展”,要切實解決民營企業在發展中出現的難題和困難。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增強企業發展活力,加強培育引進,積極推動先進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化服務業項目落地,積極引導更多民營中小企業向“獨角獸”、專精特新“小巨人”、隱形冠軍等方向轉型。要完善民營經濟科技創新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促進創新要素的流動和共享,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多的創新機會,幫助民營企業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要重點關注民營企業發展中一直存在的“老大難問題”,比如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完善各類面向民營中小企業的貸款產品,滿足企業不同階段的資金需求等。
吳波認為,從工作目標上看,民營經濟發展局需要建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體系,穩定民營企業的信心。
從工作機制上看,民營經濟發展局需要與其他相關部門建立有效的工作協同機制,形成跨部門工作機制,核心是要把不同部門的政策擰成一股繩,形成政策合力。
從工作內容上看,民營經濟發展局需要確保民營企業在相關政策制定和效果評價中的實質性參與。不能讓民營企業僅僅作為政策接受者,而要成為實質性的政策共建者。所以,建立民營企業政策參與的有效機制,讓民營經濟人士愿說話、能說話,就成為民營經濟發展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來源:中國中小企業協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